自明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始,意大利籍神父艾儒略(Jullo AIenl)、郭居静(Lazre Cotanlco)、法国籍神父金尼阁(Hioo Las Lrl gulf)等天主教耶稣会士先后到开封,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为手段作短期的传教活动,将天主教传入河南。当时无固定的教堂,信徒很少,多系上层知识分子。
崇祯元年(1628年),意籍神父毕方济(Francesc Sambiaso耶稣会士)到开封晋见王室,并献自鸣钟等礼品,遂在开封购置民房改建为教堂。毕方济后因不服水土去了南京,教务由费乐德(Frl LUered耶稣会士)接任,并开始向一般市民传教。其时开封有教徒数百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开封城淹没,教堂坍塌,费乐德及在教会服务的教徒10余人死于堂内,仅1人逃生。
清顺治末康熙初(约1660~1665年),许缵任河南按察使。许是徐光启的外孙,热心传播天主教,并得到巡抚佟国印的支持,邀请法国耶稣会士恩理格(Herdtriohl)至开封主持传教,购置民房,改建为教堂,逐步扩大传教范围,先后于朱仙镇、扶沟、商丘等地设立了传教点。同时期,另有天主教势力由邻省传人河南林县田家井、鹿邑县君武庄和南阳县靳岗寨。全省天主教徒发展到3000余人。其时河南无中国神职人员,常驻的外籍传教士仅1、2人,每年轮流至教徒较多的村镇短住,巡回传教。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发布《从今日》的通谕,严禁中国天主教徒履行中国传统礼仪,违者处以绝罚。
1720年,康熙下令禁教。雍正继位后,复下令禁教,并将各地天主堂充公,将传教士集中到北京和广州。后将广州传教士驱逐到澳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教徒逐渐放弃信仰。河南仅鹿邑、林县、南阳三处天主教集聚的村镇暗中过宗教生活。教徒严格施行教内通婚。驻在北京的外籍传教士隔十几年秘密派遣中国教徒到河南探视一次。清政府禁教的百余年间,一些传教士仍偷越国境,化妆易服潜入内地,在教徒的掩护下暗中进行传教活动。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局面。外国传教士作为新的“十字军”充当殖民扩张者的前锋涌向内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法国遣使会传教士安巴都(Baidus)等4人来到南阳靳岗恢复传教。次年正式建立南阳教区,筹建主教座堂,并到鹿邑冯桥村、林县田家井村巡视。同治二年(1863年)安巴都调江西,法籍遣使会会士贺安德烈(Andre Jandare)、白安德烈(Andre Peya11)先后以监牧主教身份主持河南教务。这期间,全省教徒有2 100余人。除鹿邑、南阳、林县三处老教徒外,新入教者极少。同治九年(1870年),法国遣使会调离河南,教务由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接管。
同治九年(1870年)以后,天主教渐次向唐河、桐柏、邓县、南召、确山、扶沟、周口镇及襄城县等地发展。米兰外方传教会每两、三年向南阳增派1、2名会士。随着外籍传教士的增加,鹿邑冯桥、林县田家井有了常驻神职人员,由教区主教划定区域,巡回传教。中国籍传教员随行,以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任辅祭,协助神职人员给望教者(即表示愿意信教尚未举行领洗仪式的人)讲解浅近的教义并照顾神职人员的生活。这一时期,除南阳靳岗建有正规教堂,鹿邑冯桥、林县田家井有简易教堂外,其他教徒较多的村镇由教徒集资租赁民房作圣堂;教徒人数少或散的地方,多选教徒家中两三间房子作圣堂。推举1、2人负责管理,俗称“会长”。每当神职人员到来时,由“会长”通知教徒参加宗教活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河南省天主教徒发展至1.33万人。
清末民初(1870~1920年),方城、唐河、南召等县各设农村分堂6座,安阳46座,扶沟、杞县、周口、滑县等县各有3座。一县有2所分堂的为数更多。一些未建立教堂的县城亦常驻有神职人员。随着天主教在河南的发展,在华的外国教会又先后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新的教区。其时天主教在河南传教活动的特点是:重农村、轻城市;重农民、轻知识分子;重全家信教者、轻单独一人信教者。以教徒较多的村镇建立据点开展传教活动。传教方法有两类:一是神职人员带领传教员至教徒家中传教,妇女儿童的传教工作由修女负责。教会规定神职人员按期向本教区主教报告新领洗入教的人数、性别、年龄、领洗时间、圣名等。二是开办短期的“领洗学”、“学经班”,集中传教。参加学习的人,每日由教会供给午餐一顿;或在学习结束后,发给领洗者银币5~6元。以举办文化教育、社会经济事业作为传教手段。河南省9个教区都先后办有规模不等的孤儿院、医院、诊疗所或养老院、残废院等。开封、南阳、洛阳、信阳、新乡、安阳等地天主教会还先后开办有正规的男、女中学,在学生中开展传教活动,吸收青少年入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北、豫东地区沦陷。驻有外籍传教士,特别是意、美、德籍传教士的堂口,利用教会学校或借用与教会相邻的民房,以开办“难民收容所”为名,收留大批居民“避难”,乘机传教,吸收教徒,使教徒人数激增,其中老人、妇女和儿童入教人数占被收容人数的70%以上。新教徒离开“难民收容所”后,仍能保持信仰者不足70%。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 英国、美国、苏联结盟,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帝国的矛盾更为激化,并影响到天主教各修会:
1941年2月,日本飞机轰炸南阳,靳岗村寨墙上插出意大利国旗。教会中有人爬上钟楼,为日本飞机指示轰炸目标。教会紧闭寨门,将大批逃难群众拒于东寨门外,致使100余间民房被炸毁,死伤群众90余人。之后,教会维持会20余人出迎日军入寨,为庆贺日军胜利举行宴会,并作祝捷弥撒。同年秋,开封教区意大利籍传教士吴其昌( Carlo osnghl)因给日军传送情报,被游击队逮捕,处死于杞县马固集。11月,鹿邑县丁村(今属郸城县)国民党地方团队扣押处死了开封教区主教意大利籍传教士毕性和(Antonlo Barosl)、神父蔡、赵、劳等4人。
与此同时,有中国籍神职人员被日军杀死于中牟和偃师。12月8日,日军包围了开封、新乡等地的堂口和修院,将美籍天主教神职人员及修女全部集中于教会内,不久押送到山东潍坊集中营,后又转送到北平,直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这些美国人才恢复自由回到本教区。
1942年3月,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分别将信阳、郑州、洛阳、南阳的德、意籍天主教传教士及修女300余人扣押,由军警押送,集中于内乡县天主教堂、城隍庙和淅川集中营。1944年秋,日军攻占南阳,国民党军队撤退,被集中的德、意籍教会人员分别返回本教区。
1947年,河南省有9个教区,正规教堂103处,教徒17万余,中国神职人员86人,修女417人,外籍男、女传教士324人。
1948年春,河南各地先后解放,美、意、德、西等外籍的修女全部撤离本教区前往香港、台湾、菲律宾等地,并带走一批年轻有文化的中国修女。另有信阳教区主教张作恒(即张维笃),驻马店教区主教袁庆平及一批中国神职人员逃往香港、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籍传教士仍操纵着各教区,并为加强其控制,煽动教徒反抗人民政府。抗美援朝开始后,他们又在天主教会内宣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很多人将受惩罚。许多教徒受蒙蔽,思想恐惶。针对天主教内的情况,政府多次组织宗教界人士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阴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组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活动。
1951年2月,教会学校先后开展“校政改革”,揭发了一些外籍传教士利用宗教进行反动活动的罪行,并提出响应四川广元王良佐神父发起的“三自”(自治、自传、自养)革新运动。各地天主教界纷纷建立了进步群众团体,反帝爱国运动逐步兴起。
195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正式发布公告取缔了反动组织“圣母军”。同年10月,在河南省的天主教外籍传教士除少数因违法判刑或限期驱逐出境者外,其余的外籍传教士均自动申请回国。
1956年7月,开封教区代主教何春明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发起人会议,讨论建立中国天主教全国性组织。周恩来总理在紫光阁接见了全体与会者并合影留念。次年1月,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以何春明为团长的河南天主教代表团一行9人前往参加。何春明、陈天佑当选为中国天主教友爱国会常务委员。郗民援、武宪诚、姜建文当选为委员。1957年4月、河南省天主教青年参观团在北京参观时,与少数民族参观团同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合影。
1958年3~5月,开封教区、洛阳教区选举本教区主教。何春明当选为开封教区正教主教,郗民援当选为洛阳教区正教主教。1962年元月,由沈阳总主教皮漱石主礼,在北京为何春明行主教祝圣礼。7月,何春明主礼,在郑州为郗民援行主教祝圣礼,这是河南省天主教第一次自选自圣主教。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各地的天主教会遭到严重冲击,教堂的宗教用品、门窗桌凳被捣毁,教会保存的各种中外书籍、档案资料有的被焚烧或撕碎,有的被强行运走,神职人员、修女和教会工作的职工被撵出教会,一些上层神职人员受到迫害,教会活动终止。但在农村教徒聚居的村镇,仍有隐蔽的宗教活动。
1979年以后,人民政府对“文化大革命”中神职人员、修女、爱国会负责人的冤、假、错案,全面进行了复核甄审和纠正。对在1958年错划为右派分子的神职人员和修女,也当众宣布彻底平反,并尽量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问题。1980年,根据国务院[80]188号文件精神,各级宗教工作部门积极协助各地神职人员及爱国会组织对教会房地产进行全面调查核实,并逐步使河南天主教会在省内外的被占房产得到合理退赔。是年元月31日~2月3日,在郑州召开了恢复河南省天主教爱国会筹备会议。
1980年5月,何春明、刘雅敬等8人出席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和中国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河南天主教界代表何春明当选为中国天主教主教团成员。何春明、陈天佑当选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及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刘雅敬、张明堂、姜建文当选为委员。
1981年7月,河南省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代表会在郑州召开,会上建立了河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是年,全省有天主教神职人员45人。在教堂逐渐恢复后,大部分神职人员回到原教会。
1986年11月,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中国天主教第二届代表会议于北京召开。河南省代表刘雅敬、于佳路等9人出席或列席了会议。刘雅敬、姜建文、陈天佑当选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于佳路、张明堂、孟紫坪当选为委员。刘雅敬、于佳路、孟紫坪当选为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张明堂、张魁进当选为委员。
为了保证自养,各地天主教组织积极开展了社会服务工作。
1980年以后,随着对外关系的日益发展,各国天主教人士及侨居于港、澳、台的河南省籍神职人员、修女回乡探亲者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