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协同市文物局积极行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加大文物内涵挖掘、改进提升展览展陈等措施,发挥好博物馆“立体教科书”作用,讲述好中华文明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郑州故事。
一是学习重要思想,找准“铸牢”与文博工作的结合点。今年上半年,全市深入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市民族宗教局购置了一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何以中华——100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等铸牢图书,向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区进行了赠书,并在民族宗教系统内开展了“学思想 强能力 促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活动,推动干部增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为推进文博场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市民族宗教局向市文物局及市属博物馆馆长进行了赠书,并积极探讨文博场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式,找准“铸牢”工作与文博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
二是传达会议精神,挖掘历史文物中的“铸牢”元素的关键点。4月16日全国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座谈会召开以来,市民族宗教局、市文物局及市属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学习座谈会有关精神。7月4日,市民族宗教局、市文物局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郑州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开展铸牢专题走访及座谈,传达学习“铸牢”示范培训班座谈会有关精神,交流探讨博物馆与“铸牢”工作的结合点,推动各博物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挖掘商都文化、郑州历史中的“铸牢”元素,积极推进文博场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今年上半年,郑州市也加大了文博场馆讲解员的培训,推荐多名优秀讲解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铸牢示范培训班,认真组织好市县层面的文旅从业人员培训。同时,市民族宗教局、市文物局组织专家梳理了郑州历史文化中的“铸牢”元素,指导郑州博物馆围绕民族团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修订完善了有关讲解词,积极推进基本陈列馆内部分展项提升。
三是发挥阵地作用,讲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故事的闪光点。6月14日,经过紧张筹备,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于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式开馆试运行,这座承载着7000年仰韶文明记忆的博物馆坐落在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整体展陈叙事从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观角度切入聚焦到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开馆以来,馆内各展区人流如织,市民群众纷纷打卡感受“早期的中国”。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基本陈列“巍巍亳都,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以郑州商城七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为基础,全面展示郑州商城发掘研究成果,展馆内的文物布展与展馆外的商城城垣遗址交相呼应,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氛围感,博物院经常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商都讲坛”“商都故事会”“商都沙龙”等活动,向各族群众及青少年讲述商都历史文化、中原早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历史故事。郑州博物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在创世王都、天地之中等基本展陈中增加或融入了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及文物展陈,在场馆公共区域增设了互动式民族文化及“铸牢”体验项目,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博物馆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教阵地。
目前正值暑期,郑州市属的6家博物馆也取消了闭馆日,将在7月21日至8月31日期间开启了全周无休开放模式,为各族群众提供良好的参观游览平台,让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参观游览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