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乐章
来源:本站  时间:2024-05-21 17:12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为载体,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乐章。

一、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文化同根,血脉同源。郑州是黄帝故里。经过五千多年传承弘扬,以黄帝为代表的黄帝文化、姓氏文化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核,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在国侨办、全国侨联、全国台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市充分挖掘发挥黄帝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独特作用,连续筹办了19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每年邀请海内外各民族代表人士,线上线下同拜人文始祖,累计辐射全球上亿海外华人华侨,对于增强各族群众特别是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认同感发挥了巨大作用。上世纪一部电影《少林寺》让少林武术风靡全球。在此基础上郑州市持续组织“中原文化海外行”活动,推动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中国功夫文化全面走向世界,累计设立162个海外少林文化中心,覆盖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少林功夫成为在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增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二、讲好郑州历史故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走深走实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从这里起源,黄河文化、古都文化、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在这里交融。郑州市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坚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组织历史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郑州地域中华民族发展史,并依托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通过专题展览、专题讲座、历史文物知识进校园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各族儿女在数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历史画卷,让各族群众沉浸式体验民族交融的深远渊源。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7+N”活动,打造近百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馆、游园、街区和1300多个“红石榴”工作站,开通“铸牢号”主题公交和地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走深走实。组织文艺工作者汲取郑州地域历史文化精粹,创作了舞剧《水月洛神》、大型实景剧《禅宗少林》、舞蹈《唐宫夜宴》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让中华文化“活”起来,《唐宫夜宴》一度火遍中国。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民委和省民族宗教委的支持下,郑州历史文化于今年年初走进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郑州历史故事影响力辐射全国。

三、讲好当代“三交”故事,培育以“四个与共”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努力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郑州市是教育大市,每年都有约2000名来自西部边疆的各族青少年通过智力援边工程进入郑州重点高中学习,驻郑高校在校学生百万以上。郑州市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各族青少年线上线下常态化交流机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实地研学等活动,并通过“孩子结对、家庭结亲”等载体,让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交融,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每年毕业季,几十万毕业的中学生大学生又将民族团结的火种带往全国各地。郑州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始终把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发展作为己任,在发展中大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开展实用技能和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活动,帮扶他们在郑就业创业。设立市级民族团结发展资金,深化“同心圆˙共发展”活动,推动各民族同步迈向现代化。持续开展人才援疆,累计选派70多名优秀干部到新疆工作,先后派遣多批援疆医疗队赴疆救死扶伤,在天山南北留下许多感人故事。组织扶持各类企业开展产业援疆、吸纳少数民族员工就业,实现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好想你枣业公司30年坚持产业援疆,影响带动新疆种植枣树1000多万亩,先后投入60多亿元扶持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直接间接带动600万新疆群众增收,谱写了新时代兴边富民、民族团结的佳话。郑州市大力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相识相知、增进认同。突出铸牢主题,每年精选推出一批主题旅游线路和精品研学项目,借助承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诗歌节等活动,推进“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叫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文旅品牌。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亿人次、旅游收入1800亿元,实现以文旅促消费、促交往、促融合。

四、讲好依法治理故事,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基础

 郑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作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了一支扎根基层、符合“四个特别”要求的民族工作队伍。定期召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宣传推出“陇海大院精神”、“阿地力·买买提折翼天使呵护计划”、“最美家庭”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事迹,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环境。把民族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职责清单,通过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等途径,使民族工作初步实现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达到了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和涉民族因素舆情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提升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民族工作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每年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民族政策法规宣传讲团进基层等常态化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队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2022年,郑州市中牟县发生一起黄河滩地纠纷事件,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按照“三个不能简单归结”的原则,组织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国家《黄河保护法》及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门入户做通群众工作,依法公平公正解决了纠纷问题,既维护了法治尊严,又依法保障了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供了典型借鉴。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