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民族的端午节
来源:本站  时间:2014-08-03 08:58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纪念2000多年前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国家,所以一些少数民族过端午节食粽子习俗各具特色,各呈其趣。 
 
  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纪念一对因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拿上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边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子包送给中意的姑娘,如果姑娘接过粽包,就表示同意,两个人便手拉手倾诉衷肠去了。 
 
  水族过端午节吃粽子,除了它的原料是糯米、粽子叶外,还要配多种佐料。佐料有未炭化的米草灰黑末、花椒汁、大蒜汁。水族粽子具有碱、咸、麻、辣等味,喷香可口,食而不厌。尽管夏天温度高,存放三五天不变味。 
 
  布依族过端午节,也吃“布依粽”。布依粽在式样上有三角粽、猪仔粽、枕头粽、背崽粽,还有一种叫“麻雀叶”的叶片编织成各种动物形状,内充包粽用的糯米。布依族人喜吃饭豆粽、草灰粽、菜粽。饭豆粽是把饭豆和糯米包在一起,煮熟而成。草灰粽是用糯米草或蕨草烧成灰,筛去粗渣,用花木水和灰把糯米染成灰黑色。这种灰粽呈碱性,吃后有助消化,又能使粽子保存多天不变质。菜粽用鲜嫩的羊耳艾菜和肉剁碎做馅。羊耳艾菜粽味道甘甜鲜美,比一般粽子醇香,而且富有营养。 
 
  畲族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将糯米浸涨用箬叶包成四角,其中一个角特别长,形如牛角,故称牯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更具有风味。煮粽子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有时还做成“儿子粽”和“钱粽”。“儿子粽”即在粽子的中心包一个小粽子,专给主妇吃,象征吃了多生儿女;“钱粽”即在粽子里面放枚表示钱的东西,专给家长吃,象征吃了能挣大钱。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习惯上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汁,或把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食用。民间认为端午节吃这种馅的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瑶族端午节也吃粽子。瑶族粽子选用当年新糯米浸泡后,以食盐、草果粉调味,配以腊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包紧,再用绳子捆扎,入锅加清水煮熟即可。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至少用250克米,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凉粽子的。 
 
  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扒)和包糕粽(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每样熟菜各放一点,卷成刚好满口的一团,放入口中嚼吃,颇有风味。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